|
未成年人网讯(罗园)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腔、台风、扮相丝毫不输给专业的川剧演员。10月28日下午,四川省第四届中小学川剧传习展(汇)演暨第四届川剧节梨园新苗秀在成都锦江剧场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教育厅共同主办,来自成都、巴中、达州、乐山、广元等13个市州的近500名中小学生带来了22个极具川剧元素与特色的节目,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据了解,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展演活动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参演学校涵盖全省19个市州,近百所中小学校入选展演。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汇)演,不仅有从参选节目中择优选拔出来的新编剧(节)目,更有前三届获奖的优秀经典节目。
展演现场 本土特色助力川剧创新 本届展演中,来自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学校的羌族学生和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大坝民族小学的苗族学生演绎了《百鸟朝凤》和《人间好》。 节目《人间好》是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县城参加大型演出。大坝民族小学校长刘建介绍,这些小演员均是平时在学校里表演大坝高装《人间好》的孩子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坝高装之乡所在的学校,我校一直积极保护和传承高装文化,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对大坝高装进行了延伸,成立了川剧社团,得到了乡村孩子们的喜爱。”
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大坝民族小学校学生带来的《人间好》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凤仪镇小学带来的《百鸟朝凤》 听障孩子演绎无声世界里的川剧 一群顽童无意中闯到舞台的后台,他们拿出箱子里的戏服穿上,开始表演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剧中,俏花旦水袖片花、逗丑角顶灯转珠、俊小生风度翩翩……由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带来的节目《小戏迷》,讲述的是一群听障娃娃爱上传统戏剧,在梨园偷偷学戏的故事。这22名听障孩子在手语老师的指挥下,克服困难进行无声的表演。现场不少观众眼含热泪,纷纷为他们竖起大拇指。该剧曾在四川省第二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节目《向往》讲述了小萝卜头的故事
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小戏迷》 而川剧《百鸟朝凤》将羊皮鼓舞、肩铃舞等羌族特色文化融入在川剧表演中,塑造出生动独特的舞台艺术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学校教师陈名铭介绍,《小戏迷》在编排过程中,相较于正常孩子来说,听障孩子面临的困难会更多。由于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对于川剧中的动作把握,必须通过老师用手语结合肢体语言不停地示范告诉孩子们故事情节,并手把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细细教,孩子们靠心理节奏和老师的手势慢慢领悟。为了在表演中取得最佳的效果,这些孩子每天训练至少6小时。
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学生演绎原创川剧《报恩记》片段《念亲恩》
节目《花木兰》 “小戏骨”实力“圈粉” 川剧传承后继有人 一双传神的大眼睛,一副脆生生的嗓音,来自达州市通川区文化街小学的牟思绮凭借在节目《红灯记》《智斗》中的亮眼表现,立即俘获了观众们的心。在《智斗》中,她饰演女主角“阿庆嫂”。“和小铁梅相比,阿庆嫂是一位30多岁的妇女,所以我在舞台上需要更加端庄大气,不能乱动。”提到“小铁梅”和“阿庆嫂”的区别,小思绮说得头头是道。难以看出她从接触川剧到现在,仅有短短1年多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