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救命家访”彰显传统家访温度

2019-3-18 11:20| 发布者: news| 查看: 931|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3月14日早上7时50分许,江苏南通海门市能仁小学四年级的黄琴老师像往常一样,扫视了全班的同学。她发现学生小陈还没有到校,而手机上也没有看到家长请假的信息。小陈平时极少迟到,这次未请假还迟迟不到校,实在

  3月14日早上7时50分许,江苏南通海门市能仁小学四年级的黄琴老师像往常一样,扫视了全班的同学。她发现学生小陈还没有到校,而手机上也没有看到家长请假的信息。小陈平时极少迟到,这次未请假还迟迟不到校,实在是有点反常。黄老师便和同校的倪卫老师一起去小陈家中探个究竟。谁知这次家访竟救了这位学生和她爸爸妈妈的性命。(3月16日《江海晚报》)

  还原事情的经过得知,原来是小陈和她的爸爸妈妈在家洗澡,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黄老师紧急上门家访,赢得了抢救时间,让一个家庭得以保全。“小陈平时极少迟到,这次未请假迟迟不到校,实在有点反常。”“学生没来上课,家长语焉不详,一切太反常。”显然,黄老师的这次紧急“救命家访”,源于她对学生的爱心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说起家访,它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曾是一个多么熟悉、多么温馨的字眼,尤其在节假日里,老师经常上门家访,多么有人情味儿。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仅仅依赖于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电子家访或“以会代访”的方式越来越普遍,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校的老师上门家访日益稀疏,不少老师、家长、学生恐怕都认为其“过时”了。

  传统家访一度渐行渐远,固然有学生家庭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等客观因素,更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深层原因。社会和学校往往偏重于学生成绩,忽视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根本,使得一些学校和老师把上门家访当成额外负担。事实上,“键对键”的电子家访,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传统家访所传递出的情感温度。“救命家访”温暖人心,其实也佐证了传统家访并不过时。

  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家校共同努力。家校沟通如果出现缝隙,孩子成长就容易出现问题。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学生到校迟到并不稀罕,要么睡过了头,要么贪玩去了,觉得出意外的概率很小。试想,如果新闻中的黄老师也这样去想,发现学生未到校,也不见家长请假信息,要么等一等,再和家长联系;要么电话不通,中午再去探访,学生一家岂不有性命之忧?

  当然,“救命家访”是建立在老师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基础之上。同时,更应该看到,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离不开面对面、心对心的亲密切磋。传统家访虽然比较费时费事,但相比电子家访,更容易拉近和家长的心灵距离,有助于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尽管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方式多元化了,但传统家访的情感交流功能是任何电子家访都无法取代的。传统家访并不过时,电子家访也不要排斥,双方融合才能更好地开出家校共育之花。(未成年人未网呼啦圈评论 付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